热设计网

全球首个!中国把数据中心“沉”进海里

热设计

来源:WIRED

当大家还在讨论陆地数据中心如何更节能时,中国已经悄悄把“机房”沉进了海里——而且还是用风能供电的那种。

2025年10月,全球首个海上风能供电的海底数据中心(UDC)在上海临港新片区正式建成一期工程。这个听起来像“科幻装备”的项目,不仅刷新了数据中心的建设模式,更把绿色低碳的科技实力拉到了新高度。

“海里的机房”有多牛?三大黑科技打破常规

数据中心是出了名的“能耗大户”,传统机房不仅要占大片土地,还要靠空调降温、消耗大量电力。但这个海底数据中心,从根上解决了这些痛点。

电力:95%来自海上风电,全程零碳

项目总供电容量达到24兆瓦,其中超95%的电力直接来自周边的海上风机。也就是说,这个“海底机房”运转的能量,几乎全是清洁无污染的风能。对比传统数据中心可能依赖的火电,它每年能减少的碳排放相当于种了上万棵树。

冷却:海水当“天然空调”,能耗降5倍

冷却系统是数据中心的“耗电大头”,传统机房冷却能耗占比最高能到50%。而这个海底数据中心直接“泡在 coolant 里”——利用流动的海水实现自然冷却,冷却能耗占比直接降到10%以下。相当于给机房装了一个24小时不耗电的“超级空调”。

能效:PUE低至1.15,远超国家标衡量

数据中心能效的核心指标是PUE(能源使用效率),数值越接近1越节能。国家规定2025年底前新数据中心PUE需<1.25,而这个海底项目的设计PUE直接做到了≤1.15,接近理论最优值,堪称“能效天花板”。(注:PUE=1.15意味着:每消耗1.15度电,就有1度电真正用在数据处理上,只有0.15度电浪费在冷却、照明等辅助环节。)

不止节能!还解决了城市“用地难题”

对上海这样的超大城市来说,土地资源比黄金还珍贵。传统数据中心动辄需要几十上百亩地,而这个海底项目直接把“机房”搬到海底,土地占用减少90%以上。

更关键的是,它完全不用淡水。要知道,陆地数据中心冷却每年要消耗海量淡水,而海底数据中心靠海水“自给自足”,对水资源的节约也是一大亮点。

image.png

背后的战略意义:不止一个“全球首个”

这个项目不是“炫技”,而是中国数字基建布局的重要一步。

一方面,它契合上海的发展目标——到2027年,上海要把云计算产业规模提升至超2000亿元人民币(约282.5亿美元),打造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海底数据中心能为金融、人工智能等产业提供高效、低碳的算力支持。

另一方面,它和国家“东数西算”工程形成互补。“东数西算”是把东部的数据送到西部处理,而海底数据中心能就近解决东部沿海城市的“本地算力需求”,让整个算力网络更灵活、更高效。

更值得期待的是,项目方已经签约启动另一座500兆瓦的海上风能海底数据中心。未来,这样的“海底机房”可能会出现在更多沿海地区。

当然,海底数据中心还处于早期阶段。如何在复杂的海洋环境中优化运维、确保设备长期可靠运行,还有很多技术细节需要打磨。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用这个“全球首个”证明了:数据中心的未来,不仅可以更智能,还能更“蓝色”。

当科技与海洋相遇,当绿色与算力融合,这样的创新或许就是中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好注脚。

网站末尾图片.png

标签: 液冷、数据中心等 点击: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