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设计网

基于电池热导率测量的电池监测方法

热设计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3-43808-9

0 背景介绍


锂离子电池是手机、电动汽车等产品的核心储能器件。特定运行工况(如极端温度和倍率)容易造成电池的过早衰减和热安全问题。深入理解真实世界的电池衰减是提升实际应用中电池寿命、安全性及可靠性的关键,依赖于先进的电池传感技术。多种传感信号已被用于电池监测,如温度、压力、电化学、声学及光学等,然而,大多数现有传感技术具有复杂、嵌入式和定性的特点,难以用于长期获取商业电池的定量衰减信息。


1.jpg



1 成果掠影


2.png


近期,南方科技大学曾玉强助理教授课题组在电池传感领域取得新进展,建立了电池衰减相关的热导率模型,将电池热导率作为电池衰减的定量监测指标,提出了一种非嵌入式的电池衰减定量评估手段。在前期工作中,团队以电极热导率为传感信号,基于电极热导率和锂离子浓度之间的定量关系,量化了电极厚度方向的热导率和锂离子浓度的空间分布。在此基础上,团队利用电池热导率对电池结构变化的强依赖性,将其作为电池衰减的定量指标。根据团队建立的电池热导率模型,电池的两种主要衰减机制对其热导率有着相反的影响:析锂会降低负极颗粒与隔膜之间的紧缩热阻而提高电池热导率,电解液消耗则会降低流体部分的有效热导率而降低电池热导率。基于电池热导率模型,团队开发了热传感方案,用于电池衰减的非嵌入式监测和定量评估。该方案由电池热导率模型标定和热导率实时测量两部分组成。概念验证研究表明,由实时测量的热导率变化及趋势,可以反推电池衰减源的演变过程,进而定量区分锂沉积以及与副反应和锂沉积相关的电解液消耗。以不同热管理条件下的电池快充为例,高温抑制了锂沉积导致的电池衰减,但加速了电解液的消耗,两种衰减机制之间的平衡决定了电池的最佳运行温度。团队所开发的热传感方法具有简单、非嵌入式和可量化的特点,能够实时监测真实世界的电池衰减,准确量化不同机制对于衰减的影响,为基于非嵌入式热导率传感器的电池衰减定量评估打开了大门,有望为电池管理及先进电池设计提供有效反馈信息。研究成果以“Nonintrusive thermal-wave sensor for operando quantification of degradation in commercial batteries”为题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


2 图文导读


3.jpg
图1 电池衰减的热导率模型

4.jpg
图2 电池热导率与电解液消耗量和锂沉积量之间的定量关系
5.jpg
图3 测量方案和数据分析流程图
6.jpg
图4 快充过程中电池衰减的定量监测

标签: 电源电力 点击: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