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近日,微软首席执行官萨提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在社交平台上宣布,其团队已成功开发出微流体冷却技术——通过细如发丝的微小通道,直接将冷却液输送到芯片内部。

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算力需求,而支撑这些需求的核心是数据中心里的高性能芯片。与以往的硅芯片相比,新一代AI芯片在功率和热流密度上成倍提升,随之而来的就是 更严重的发热问题。对于数据中心来说,这个问题更为严峻。
“微流体冷却能够支持更高功率密度的设计,从而在更小的空间内实现客户关心的功能并提供更好的性能。” 微软云运营与创新部门企业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Judy Priest 表示。“但首先我们必须证明这项技术和设计可行,然后接下来的重点就是测试可靠性。”
实验室测试结果显示,微流体冷却在不同工作负载和配置下,散热性能最高可比冷板提升三倍,并可使 GPU 芯片内部的最高温升降低 65%(具体数值随芯片类型不同而变化)。团队预计,这项先进的冷却技术还将改善数据中心的 PUE(电源使用效率) 指标,降低能耗和运营成本。
01 详解微软的微流体冷却技术——从自然启发到AI优化
为了突破冷板液冷的局限,微软研发团队尝试了一种更激进的方案:微流体冷却(Microfluidics)。这项技术的核心思路,是直接在硅芯片背面蚀刻出微米级的沟槽,让冷却液能够直接流经发热区域,而不是隔着多层封装进行散热。

这些微通道的尺度接近头发丝,极其精细,稍有偏差就可能导致堵塞或芯片强度下降。因此,微软团队与瑞士的初创公司(Corintis)合作在设计过程中引入AI辅助优化,借助仿生学思路,让冷却液的流动路径更接近自然界中的高效分布。比如叶脉、蝴蝶翅膀的血管结构,它们都能以最短路径输送能量,AI 则帮助把这种“自然智慧”迁移到芯片的沟槽布局中,从而更精准地冷却“热点”。
该技术需要确保通道足够深,以循环足够的冷却液而不会堵塞,同时又不会太深以至于影响硅片有破裂的风险。仅在过去一年中,该团队就进行了四次设计迭代。微流控还需要为芯片设计防漏封装,找到最佳冷却剂配方,测试不同的蚀刻方法,并开发一种在芯片制造中添加蚀刻的精细化工艺。
实验表明,这种设计能让冷却性能相比冷板提升多达三倍,并使GPU内部最高温度降低约 65%。更重要的是,由于冷却液能直接接触硅芯片,所需的液体温度不必像传统冷板那样过低,这意味着制冷能耗也同步下降,从而提高了数据中心的能源利用效率(PUE),降低运维成本。
在应用层面,微流体冷却不仅能解决过热问题,还能为数据中心与AI计算带来新的可能性:
性能释放:支持更高功率、更高密度的芯片设计,允许安全“超频”。
可靠性提升:温度控制更精确,降低芯片损伤风险。
空间效率:服务器机架可更紧凑布置,减少数据中心对新建筑的依赖。
可持续性:冷却液无需过度降温,同时还能提高余热利用价值,降低对电网的负担。
可以说,微流体冷却并不仅仅是一种散热手段,它更像是一种打开未来芯片架构和数据中心设计的新钥匙。下一步,Microsoft继续研究如何将微流体冷却整合到其未来几代第一方芯片中。该公司表示,它还将继续与合作伙伴合作将微流体技术引入其数据中心的生产。
微流体冷却只是微软推动下一代冷却技术、优化云堆栈各个环节的一部分。传统数据中心依靠大型风扇吹风散热,但液体的导热效率远高于空气。微软已在数据中心部署的一种液冷形式就是冷板(cold plates):冷板置于芯片之上,冷却液流入冷板内部的通道,从芯片带走热量后再流出降温。然而,芯片在封装时会被多层材料覆盖,用于扩散热量和保护芯片。但这些材料也限制了冷板的散热效果。未来为 AI 设计的新一代芯片功率更强,发热更高,冷板将难以胜任。
通过微流体通道直接冷却芯片效率更高,不仅能更快带走热量,还能提升整体系统性能。因为去掉了多层隔热材料,冷却液可以直接接触发热点,因此不必保持极低温度就能实现良好散热。这意味着数据中心可以减少冷却液制冷能耗,同时比冷板效果更好。微流体还支持更高效的废热利用。微软还希望通过软件等手段优化数据中心运营。“如果微流体冷却能减少冷却能耗,就能减轻对附近社区电网的压力。散热还限制了数据中心设计。数据中心的优势之一是服务器可以紧密放置,但服务器间距过小就会出现散热瓶颈。微流体冷却将允许更高密度的服务器布局,从而在不扩建新建筑的前提下提升算力。
微流体冷却还可能为全新芯片架构打开大门,例如3D堆叠芯片。就像把服务器靠近能降低延迟一样,将芯片垂直堆叠能进一步降低延迟。但这种3D架构因发热严重而难以实现。然而,微流体能够将冷却液带到极靠近功耗的位置,因此完全可能在3D 芯片设计中让冷却液穿过芯片。比如采用柱状微针作为层间支撑(类似多层车库的柱子),让冷却液在其间流动。
去除散热瓶颈还将允许在服务器机架内放置更多芯片,或在单芯片上集成更多核心,从而提升速度,并实现更小巧但更强大的数据中心。微软希望通过证明像微流体这样的新型冷却技术可行,为全行业铺平道路,使下一代芯片更高效、更可持续。
03 关于微流控
随着半导体进入三维结构,集成冷却的想法逐渐可行。1980年代,制造商尝试在硅芯片上叠加多个组件,并提出在上层制作微通道冷却,但由于芯片供应商更关注堆叠有源组件,这一方案未被广泛采用。2015年,佐治亚理工学院与英特尔合作,首次在 FPGA 芯片上集成微流体冷却层,将液体冷却距离晶体管仅几百微米,消除了硅芯片顶部散热器的需求,为新一代电子产品提供了潜在颠覆性技术。
2020年,比利时鲁汶大学的 Tiwei Wei 在电力电子领域提出微冷却通道方案,主要针对 GaN 等大功率芯片,尽管他认为该技术不适合通用微处理器。同时,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 Matioli 团队在晶体管下方构建微流体 3D 网络,使冷却液直接接近发热核心,功率密度可达每平方厘米 1.7kW,显著提高散热效率。
2021年,微软团队将微针鳍片蚀刻在标准英特尔 CPU 背面,并结合 3D 打印歧管实现微流体冷却。通过该技术,CPU 可在超频至 TDP 两倍功率下安全运行,热阻降低 44%,所需冷却液量仅为传统冷板的三十分之一。
这些发展表明,微流体冷却正在从实验室研究逐步走向实际应用,为高功率密度芯片和未来 3D 芯片架构提供了可行的散热方案。

标签: 芯片元器件 点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