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比亚迪最近在智能化领域的动作挺有意思。别人都在拼命搞芯片自研,他们却反其道而行,直接宣布放弃自研智驾芯片,转头跟英伟达、地平线这些专业厂商合作。这事儿乍看有点反常,但仔细琢磨就会发现,这步棋走得相当精明。
要说比亚迪为啥这么干,得从他们的老本行说起。在电动车这块,比亚迪确实有两把刷子。从电池到电机再到电控,整个产业链都捏在自己手里。像"易四方"四电机技术、"璇玑架构"这些看家本领,都是实打实的技术积累。有了这些底子,他们在智能化转型时就能玩出不一样的花样。比如那个"天神之眼"系统,不是简单往车上堆传感器,而是把智能控制和电动车的动力系统深度整合。遇到紧急情况时,能同时调动悬架、制动这些部件协同工作,安全性能比传统架构强不少。
芯片自研这事儿,表面看着风光,实际是个烧钱的无底洞。研发周期动辄三五年起步,还得持续砸几十个亿更新迭代。比亚迪现在年销量都破300万辆了,要是把资源分散去搞芯片,很可能错过智能化落地的黄金窗口期。跟专业芯片厂商合作就聪明多了,既能用英伟达的高端芯片撑门面,又能用地平线的中端芯片控制成本。这种"高低配"打法,既省心又实惠。
说到成本,这才是比亚迪最精明的地方。他们推的"智驾平权"战略,就是要让普通消费者也买得起智能车。现在装"天神之眼"的车都卖到10万出头的价位了,要是自研芯片,成本肯定下不来。跟芯片厂合作就不一样了,靠着百万级的采购量,能把硬件价格压到最低。更绝的是他们的算法优化能力,在500TOPS的算力下就能跑通BEV模型,这水平确实厉害。自动泊车使用率能从40%涨到60%,说明用户是真觉得好用。
跟地平线的合作也挺有门道。比亚迪可不是当个甩手掌柜,他们牢牢掌握着整车定义和电子架构的话语权。标准化的部分交给合作伙伴去搞,自己专心做差异化的部分,特别是电动车特有的动力系统适配。这种玩法既保证了效率,又能发挥自家优势。海量的用户数据反馈还能不断优化算法,形成良性循环。中国路况这么复杂,这种合作模式反而比闭门造车更接地气。
现在行业里有个怪现象,好像算力数字越大车就越智能。比亚迪偏偏不信这个邪,他们用事实证明了算法优化比堆硬件更重要。500TOPS的算力能干别人1000TOPS的活,既省了成本又避免了资源浪费。新推的VLA技术必须通过严格的安全测试才能上车,这种对用户体验的较真劲儿,确实值得点赞。
市场竞争方面,比亚迪这招避开了内卷的坑。现在各家都在比谁的硬件参数更漂亮,功能却大同小异。比亚迪把电动化和智能化揉在一起搞创新,反而闯出了新路子。"智驾平权"不是简单的降价,而是通过规模效应把高端配置变成大众消费品。自动泊车这些功能用的人越来越多,用户习惯慢慢培养起来,这才是真正的竞争壁垒。
当然这种模式也不是没风险,芯片供应受制于人总归是个隐患。比亚迪的解决办法很聪明,C平台百分百自研保底,B平台开放合作。随着"天神之眼"的保有量越来越大,数据积累的优势会越来越明显。用户多了数据就多,数据多了算法就更强,形成滚雪球效应。
说到底,比亚迪这个选择体现了一种战略定力。知道什么该自己做,什么该交给别人。在芯片和算法之间,果断选了更擅长的算法;在封闭和开放之间,找到了平衡点。这种思路给行业提了个醒:智能化不是非要全栈自研,把自己最拿手的做到极致,照样能赢。
标签: 芯片元器件 点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