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文件指出,到2027年,新型储能制造业规模和下游需求基本匹配,培育千亿元以上规模的生态主导型企业3~5家。高安全、高可靠、高能效、长寿命、经济可行的新型储能产品供给能力持续提升。
具体内容如下:
发展多元化新型储能本体技术
面向中短时、长时电能存储等多时间尺度、多应用场景需求,加快新型储能本体技术多元化发展,提升新型储能产品及技术安全可靠性、经济可行性和能量转化效率。
锂电池。加快长寿命高容量先进活性材料技术、高效补锂技术攻关,发展高附加值辅材产品,重点布局大容量高安全储能电池、高功率高能效电池、储能用固态电池、全气候长寿命电池等先进储能型锂电池产品。
钠电池。研发高性能负极材料、高容量正极材料,聚焦高比能、宽温域、高功率发展方向,推动大规模钠电池储能系统集成及应用技术攻关。
液流电池。开展液流电池电堆、双极板、电解液、离子交换膜等关键材料技术攻关,提升液流电池能量效率、系统可靠性、全生命周期经济性。
超级电容器。支持高电压电解液、高导电石墨烯材料等新型复合材料技术创新,开展高能量密度电极材料、电极制备、高效预嵌锂等技术攻关,发展高比能、高安全、长寿命超级电容器。
铅炭电池。开展新型复合材料板栅、高导电性多孔炭材料等技术攻关,支持低铅含量、高比能、长寿命铅炭电池产品研发。
飞轮储能。提升高速旋转环境下轴承可靠性、承载力,突破高强度、低密度、长寿命转子材料技术。
压缩空气储能。研发耐高温高压、大流量高效压缩机,提升大膨胀比、高可靠透平膨胀机供给能力,布局大容量、高密封性储气设施,提高能量转化效率。
其他技术。前瞻布局开发水系锌离子电池、镁离子电池、新型空气电池等新体系电化学储能技术。推动储热、储冷等新型储能技术装备研发及产业化突破。
突破高效集成和智慧调控技术
推动新型储能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通过对系统能量流和信息流经济配置、功能优化运行、逻辑有效衔接,实现储能系统高效集成和智能化调控,提升新型储能产品智能化、高端化水平。
先进结构设计。支持储能电池模块化开发,鼓励先进无模组技术、无极耳电池技术等高效率结构创新,发展紧凑可靠的柔性连接技术,推动智能组串、高压直流等集成技术创新,提升大型储能系统集成效率。
精细化电池管理。发展主动均衡技术,探索基于端边云架构的先进储能系统高效高精度管理技术。围绕大规模储能系统开展高精度智能传感技术攻关,开发适用于储能电池管理系统的功能安全设计与评估技术。
高性能变流器。面向1500V 以上高电压应用需求,开展高能量转换效率、高能量利用率高压级联技术攻关。加快电池管理系统与变流系统一体化设计技术开发,提升大规模新型储能电站有功、无功支撑能力。
高效热管理。围绕提升电池热性能感知和预测精度,研发液体冷却、相变材料冷却、热管冷却等多种高效先进热管理技术,攻关结构紧凑、导热性能优异的热管理结构设计技术。
智能化能量管理。突破基于指令跟踪、平滑出力等多种模式的调度策略优化技术、多设备协同优化控制和构网控制技术。开发储能调节能力评估与智能调度决策系统。建设面向区域电网综合应用的分布式储能资源协同聚合调控平台。
高性能器件和预制舱。研发新型储能系统用小型化高精度高可靠性智能传感器、耐高温耐高压低损耗IGBT 器件,支持新型电力电子器件及驱动控制关键技术和标准化高强度预制舱技术攻关。
攻关生命周期多维度安全技术
围绕新型储能系统生产制造、运行维护、回收利用全生命周期,构建本征技术、主动预警、高效防护、安全应用等多维度安全管理体系。
本征安全技术。围绕提升储能电池环境适应性和热稳定性,开发强热稳定性正极和低膨胀负极材料、高强度耐高温隔膜、温敏性阻燃材料等先进高安全材料技术,支持锂电池、钠电池固态化发展,提升本征安全性能。
主动安全预警技术。发展基于电压、温度、荷电状态、阈值、变化率等运行关键参数研发智能传感器,结合先进算法开发高精度储能系统安全故障预判和诊断技术、系统热失控预警技术、储能电池状态估计和残值评估技术。
高效安全防护技术。聚焦热蔓延抑制目标,开发高效清洁抗复燃灭火材料技术,单体和模组间热传导阻隔技术,高效环保冷却及消防技术。
安全性能评估技术。建立新型储能系统安全分级评估技术体系,提升新型储能系统、分级安全管理优化技术,研发新型储能系统安全态势智能评估技术、新型储能产品加速老化测试技术。
标签: 储能 点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