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全书目录(按独立章节的目录):
第1章 Icepak软件概览 2
1.1 Icepak软件简介 2
1.1.1 软件热分析专业技术优势 5
1. 强大的建模能力 5
(1)在Icepak中直接建模 5
(2)由CAD模型/IDF文件建模 8
2. 先进的网格技术 10
3. 丰富的物理模型 11
4. 成熟稳健的解算功能 12
5. 特色Merge project功能 12
6. 参数化和优化设计 13
7. 丰富的边界条件 13
8. 强大的可视化后处理 13
9. 15.0新版功能概述 14
1.1.2软件兼容性和扩展性 15
1. CAD软件接口 15
2. EDA和PCB Trace的导入接口 16
3.热与结构、热与电协同耦合 16
1.2 Icepak工作界面 17
1.3 Icepak常用图标式命令 19
1.4 Icepak菜单栏 25
1.4.1 File菜单 25
1. CSV file 27
2. IGES/Step/Tetin格式的CAD模型文件 28
3. IDF文件 28
4. Powermap files 28
5. Network模型 29
1.4.2 Edit菜单 30
1.4.3 View菜单 30
1.4.4 Orient菜单 31
1.4.5 Macros菜单 32
1.4.6 Model菜单 32
1.4.7 Solve菜单 33
1.4.8 Post菜单 33
1.4.9 Report菜单 34
1. AutoTherm file 35
2. Gradient/Cadence/SIwave Files 36
1.4.10 Windows菜单 37
1.4.11 Help菜单 37
1.5 Icepak文件类型 37
1.6本书的名称约定 39
第2章 应用Icepak求解热仿真问题 2
2.1 应用Icepak求解热传导问题(案例一) 2
2.1.1 问题描述 3
2.1.2 热路分析 3
2.1.3 导热热阻 4
2.1.4 接触热导和节温计算 5
2.1.5 ANSYS Mechanical APDL求解 5
2.1.6 ANSYS Icepak求解 7
1. 建模策略 8
2. 启动Icepak并保存分析项目 10
3. Cabinet介绍 13
4. 更改单位制 15
5. 建立几何模型 16
6. 更改默认属性 17
7. 指定热学边界条件 19
8. 如何选定Icepak中的气流模式 22
9. 建立接触热阻并控制其激活状态 22
10. 建立N/C ASM并进行求解设置 24
11. 分网和监控点 25
12. 求解并观察收敛曲线和监控点曲线 27
13. 结果查看 28
14. 关闭求解流动项 29
15. Individual sides设置绝热边界 32
16. 网格划分与参数化高级控制 34
17. IV型网格结果差异及原因分析 36
18. 如何设置松弛因子及判断求解收敛性 39
2.2 应用Icepak求解整机热分析问题(案例) 41
2.2.1 案例二 41
1. 初始几何处理与网格划分方案 43
(1)总体思路 43
(2)对壁板几何进行处理 43
1)清除孔 44
2)移除小凸起 46
3)移除异形空洞 47
4)移除倒圆角和圆弧过渡段 48
5)移除凹槽 54
6)修改凹槽 56
7)更改带弧度凹槽 58
8)移除小台阶 61
(3)其它几何处理方法 61
(4)过滤数据 68
(5)在WB DM中转换为Icepak objects 69
1)导入模型至WB DM中 69
2)显示CAD对象 71
3)简化特征转换CAD对象 71
4)简化特征转换扫掠体几何 73
5)创建风扇 75
(6)2D Plates对象模拟热源和接触热阻 76
(7)重组模型树并建立N/C ASM 78
(8)N/C ASM网格划分控制参数 81
(9)其它设置 83
2. 初始网格划分方案存在的问题 83
3. 如何改进 87
4. 划分网格求解、并观察结果 88
2.2.2 Icepak项目合并(案例三) 90
1 Merge project概述 90
2 Merge project案例 93
(1)在Catia中建立选择集 94
(2)导入选择集几何模型至WB DM中 96
(3)显示已有的CAD对象 99
(4)创建3D Fan 100
(5)简化特征转换CAD对象 101
(6)Form new part 103
(7)将模型导入Icepak并建立N/C ASM 105
(10)对其它几何创建新Icepak project 107
(9)合并已建立的两个project 110
2.2.3 案例四 113
2.2.4 应用Icepak求解液冷问题的基本过程(案例五) 116
1 创建模型 116
2 划分网格、添加监控点并求解 120
第3章 CAD模型前期处理技术 2
3.1 概述(案例) 2
3.2 常用方法及其局限性 7
3.3 模型更改的必要性 8
3.4 应用非参模型的必要性 9
3.5 Catia混合模式 9
3.6 同步建模技术 12
3.7 特征识别 12
3.7.1 概述 12
3.7.2 概念及特征识别工具条 13
3.7.3 特征识别实例 14
1. 实例1 14
2. 实例2 16
3.8 将CAD模型转换成多体模型 17
3.8.1 Catia多体模型及相关概念 18
1. 体 18
2. 插入已添加的包络体 19
3. 几何体 19
4. 有序几何图形集 20
5. 特征重新排序 21
6. 布尔运算 22
3.8.2自动特征识别 24
3.8.3曲面工具修复 25
3.8.4实体面工具局部调整 26
3.8.5包络体切割 29
3.8.6 应避免的操作 30
3.9 模型更改的具体步骤 31
3.10 模型更改实例 32
3.10.1 盖板零件 32
3.10.2 壁板零件 35
3.11 多体模型快速修改(案例) 36
3.11.1快速修改的必要性 36
3.11.2 具体步骤 37
3.12导入WB DM中进行处理(案例) 40
3.12.1 概述 40
3.12.2 在DM中转换 40
1. 导入模型至WB DM 42
2. 显示已有的Primitives并改变其类型 44
3. 简化特征转换CAD对象 45
4. 创建Opening 46
5. 创建风扇 47
6. 简化特征处理开孔块体 48
7. 将模型导入Icepak 49
第4章 Icepak网格划分技术 2
4.1 网格类型、全局/局部网格控制与检查 2
4.1.1 网格类型及不同类型的适用性 2
1. 形状与生成方式 2
2. 适用场合 3
3. 非连续网格与多级网格 4
4. 网格示意 4
4.1.2 全局网格控制 5
1. 概念与基本参数 5
2. 选项卡控制参数 7
(1) Global选项卡 7
1) Mesh parameters 7
2) No O-grids 8
3) Allow Stair-stepped meshing(案例) 8
4) Mesh assemblies separately 15
5) Set uniform mesh params 16
(2) Option选项卡 20
(3) Misc选项卡 21
4.1.3 局部网格控制 22
1.适用场合 22
2.控制参数 27
4.1.4 网格划分优先级 30
4.1.5 网格显示及网格检查 32
4.1.6 全局网格划分注意事项 34
4.2 非连续网格与多级网格划分控制 35
4.2.1概念和应用效果(案例) 35
4.2.2 N/C ASM控制参数(案例) 36
1. 基本控制参数 36
2. 边界松弛值 38
3. N/C ASM网格的局部细化 42
4.2.3 多级网格划分控制(案例) 43
4.2.4 N/C ASM注意事项和必须遵循的规则 47
1. 2D对象和N/C ASM之间的几何关系 47
2. N/C ASM几何位置关系检查 48
3. 对N/C ASM设置合适的边界松弛值 49
4.3复杂模型的网格划分技术总结 51
4.3.1 总体思路(案例) 51
4.3.2 Primitive类型的CHDM划分 52
4.3.3 非连续网格划分(案例) 52
4.3.4 复杂整机级模型的网格划分 58
4.3.5 N/C ASM内部及其边界上的网格规模 59
4.3.6各控制参数适用场合 59
4.3.7 检查并改进 59
4.3.8 应避免的几何关系 59
第5章 Icepak参数化技术 1
5.1 概述 1
5.2 定义参数的4种方法 2
5.2.1 在输入框中定义参数 2
5.2.2 通过复选框定义参数 4
5.2.3 通过单选按钮定义参数 7
5.2.4 通过对话框定义参数 8
5.3 定义试验方案 10
5.4 选择试验方案 11
5.5 运行试验方案 12
5.6 函数报告和函数图像 16
5.7比较不同散热器的效果(实例) 18
5.7.1 ON if expression is equal to specified value 18
5.7.2 ON if variable is equal to this object's name 21
第6章 在Icepak中求解优化、瞬态和辐射换热问题 1
6.1 在Icepak中求解优化问题 1
6.1.1 求解设置 1
1. 定义设计变量 1
2. 定义三类函数 3
6.1.2最小化散热器的热阻(案例) 5
1. 打开模型 5
2. 模型及优化问题描述 7
3. 定义三类函数 9
4. 求解优化问题 11
6.2 在Icepak中求解瞬态问题 12
6.2.1 全局瞬态参数设置 12
6.2.2 瞬态功率函数设置 14
6.2.3 其它设置和结果后处理 16
6.3 在Icepak中求解辐射换热问题 17
6.3.1 概述 17
6.3.2 Surface to surface理论原理 18
6.3.3求解一般辐射问题 19
6.3.4求解特殊辐射问题 22
第7章 IDF文件在Icepak中的应用 1
7.1 导入IDF文件创建PCB板级模型 1
7.1.1 IDF Import对话框1详解 1
7.1.2 IDF Import对话框2详解 4
7.1.3 IDF Import对话框3~5详解 5
7.1.4 IDF Import对话框6详解 9
7.2 导入brd文件生成PCB板布线 11
7.2.1 导入brd文件生成PCB板布线 11
7.2.2显示PCB导热系数 15
7.3计算PCB板布线的焦耳热 18
7.3.1 创建模型并显示已导入的布线 18
7.3.2 “Trace heating”对话框信息 20
7.3.3 创建焦耳热生热对象并加载 23
7.3.4 划分网格并进行网格质量检查 26
7.3.5 求解全局设置及结果显示 30
第8章 Icepak与Static Structural/CFD Post的协同 1
8.1 热分析及热应力分析 1
8.1.1 模型创建 1
8.1.2 在CFD Post中处理Icepak计算结果 8
8.1.3结构热应力分析 11
8.2 在CFD-Post中处理Icepak计算结果 16
8.2.1建立Icepak至CFD Post的数据传递 16
8.2.2在CFD Post中创建后处理区域 21
8.2.3插入变量的云图后处理项 24
8.2.4插入热流密度矢量后处理项 26
8.2.5插入变量的Chokepoint后处理项 27
8.2.6插入流线轨迹及其温度后处理项 28
8.2.7插入流线轨迹动画演示后处理项 30
8.2.8插入切面温度后处理项 32
8.2.9切面温度动画演示后处理 35
8.2.10插入切面流速后处理项 36
8.2.11插入温度和速度等值面后处理项 37
8.2.12插入空间体积后处理项 37
8.2.13插入温度变量沿直线变化的曲线后处理项 39
8.2.14插入可用于后处理的自定义表达式和变量 42
8.2.15创建新的CFD Post项以用于比较不同模型计算结果 44
8.2.16对不同模型的后处理项进行对比 46
第9章 应用ANSYS Workbench与MAPDL协同技术进行结构有限元分析 1
9.1 概述 1
9.1.1 WB概览 2
1. 集成MAPDL 2
2. 分析、组件、客户化与设计探索系统 3
3. WB平台结构有限元分析特色功能 5
9.1.2 WB的命令流工作方式 6
9.1.3 案例演示 7
9.2 WB与MAPDL的联系 10
9.2.1 WB中的MAPDL 10
9.2.2 在WB中插入APDL命令 13
1. 对应环境 13
2. 变量matid 14
3. 变量cid/ tid 16
4. 变量_sid/_bid 16
9.2.3插入项与MAPDL对应关系与区别 17
9.2.4 在MAPDL中应用导入的WB模型(案例) 21
9.3 在WB中使用APDL高级控制 24
9.3.1梁-壳/梁-实体面装配(案例) 24
1. 插入Remote force项 24
2. 插入命令流 26
9.3.2壳/实体装配(案例) 28
9.3.3面/面装配(案例) 30
9.4 实例分析 32
9.4.1梁提升模拟 33
9.4.2索提升模拟 36
9.4.3 支架结构倾覆分析 39
1. WB和MAPDL联合建模 39
2. 计算结果 43
9.4.4 天线阵结构强度和刚度分析 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