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产品成败关键之重要因素在于其性能优劣。然而随着时代的需求,部分产品被要求携带方便,故轻薄短小也成为电子产品的必要条件,其中之一就是笔记型计算机的开发。为了兼顾性能及尺寸,它除了尽量缩小各原件尺寸,同时也大幅减少内部空间,原件越来越集中,甚至被设计成All In One,一方面造成热源被集中,另一方面内部空间减少造成散热更加困难。过去解决之道是在特定较大的发热源如CPU上加装风扇,配合设计的管道让热源散到外部。然而随着CPU处理速度越来越快,发热量也越大;尺寸要求越薄,过去使用风扇散热的方式受到极大的考验。1998年Intel更是直接要求厂商以热管配合外部鳍片风扇来解决笔记型计算机内部散热问题,在此之后国内外开始陆续有针对笔记型计算机使用的微热管进行研究,而国外也开始有量产商品出现。这一两年来,更有桌上型计算机的开发商浩鑫公司,开发出迷你XPC,当中的CPU散热组件也是使用热管所组合而成的散热模块。
(2) 热传量:工质的表面张力大,在热管内部液体流动过程中产生的毛细力便增加,有助于液体的回流;汽化潜热大,表示单位质量吸收或释放的热量大,即热传量增加;液体黏滞系数小,在流动过程中阻力便降低,同样有助于液体的回流。这些工质的特性,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热管热传量,我们可以用Merit Number : 来表示工质传输特性:
M 越大,表示工质液体传输能力越大,热管的热传量也越大。图2为应用于笔记型计算机的热管操作温度下,可选用工质之温度与 的关系图。图中可以发现水较其它适用的工质约大了一个数量级数,而Flutec PP2与Flutec PP9则明显太小而不适用。
先看烧结层方面,增加烧结层厚度有助于最大热传量的增加,但也造成热阻值加大,当烧结层厚度约在0.5mm时有热传量的极大值,厚度再增加反而造成蒸汽通道过窄影响热传量。粉末粒径的影响主要在最大热传量方面,理论上其与热阻无关。由图中可发现,粒径增加有助于热传量的提升,当烧结层厚度逐渐增加,粒径增加对热传量的提升效果逐渐缩小;而当烧结层厚度较薄时,粒径增加几乎使热传量成等比例增加。但实际应用上仍有困难,例如使用烧结层厚度0.3mm、粒径约100mm的粉末,几乎已经占烧结层厚度的三分之一,在填粉时随时都有可能形成架桥(bridging),造成烧结层间断的情形。综合烧结层厚度与粉末粒径结果,显示烧结层厚度选择0.5mm、而粒径~100mm能有较大的热传量。实验采用Fukuda Metal Foil&Powder公司CE-8A电解纯铜粉,规格如Table 2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