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半導體基礎知識
通常物質根據其導電性能不同可分成三類。第一類爲導體,它可以很好的傳導電流,如:金屬類,銅、銀、鋁、金等;電解液類:NaCl水溶液,血液,普通水等以及其他一些物體。第二類爲絕緣體,電流不能通過,如橡膠、玻璃、陶瓷、木板等。第三類爲半導體,其導電能力介於導體和絕緣體之間,如四族元素Ge鍺、Si矽等,三、五族元素的化合物GaAs砷化鎵等,二、六族元素的化合物氧化物、硫化物等。
物體的導電能力可以用電阻率來表示。電阻率定義爲長1釐米、截面積爲1平方釐米的物質的電阻值,單位爲歐姆*釐米。電阻率越小說明該物質的導電性能越好。通常導體的電阻率在10-4歐姆*釐米以下,絕緣體的電阻率在109歐姆*釐米以上。
半導體的性質既不象一般的導體,也不同于普通的絕緣體,同時也不僅僅由於它的導電能力介於導體和絕緣體之間,而是由於半導體具有以下的特殊性質:
(1) 溫度的變化能顯著的改變半導體的導電能力。當溫度升高時,電阻率會降低。比如Si在200℃時電阻率比室溫時的電阻率低幾千倍。可以利用半導體的這個特性製成自動控制用的熱敏元件(如熱敏電阻等),但是由於半導體的這一特性,容易引起熱不穩定性,在製作半導體器件時需要考慮器件自身産生的熱量,需要考慮器件使用環境的溫度等,考慮如何散熱,否則將導致器件失效、報廢。
(2) 半導體在受到外界光照的作用是導電能力大大提高。如硫化鎘受到光照後導電能力可提高幾十到幾百倍,利用這一特點,可製成光敏三極管、光敏電阻等。
(3) 在純淨的半導體中加入微量(千萬分之一)的其他元素(這個過程我們稱爲摻雜),可使他的導電能力提高百萬倍。這是半導體的最初的特徵。例如在原子密度爲5*1022/cm3的矽中摻進大約5X1015/cm3磷原子,比例爲10-7(即千萬分之一),矽的導電能力提高了幾十萬倍。
物質是由原子構成的,而原子是由原子核和圍繞它運動的電子組成的。電子很輕、很小,帶負電,在一定的軌道上運轉;原子核帶正電,電荷量與電子的總電荷量相同,兩者相互吸引。當原子的外層電子缺少後,整個原子呈現正電,缺少電子的地方産生一個空位,帶正電,成爲電洞。物體導電通常是由電子和電洞導電。
前面提到摻雜其他元素能改變半導體的導電能力,而參與導電的又分爲電子和電洞,這樣摻雜的元素(即雜質)可分爲兩種:施主雜質與受主雜質。
將施主雜質加到矽半導體中後,他與鄰近的4個矽原子作用,産生許多自由電子參與導電,而雜質本身失去電子形成正離子,但不是電洞,不能接受電子。這時的半導體叫N型半導體。施主雜質主要爲五族元素:銻、磷、砷等。
將施主雜質加到半導體中後,他與鄰近的4個矽原子作用,産生許多電洞參與導電,這時的半導體叫p型半導體。受主雜質主要爲三族元素:鋁、鎵、銦、硼等。
電洞和電子都是載子,在相同大小的電場作用下,電子導電的速度比電洞快。電洞和電子運動速度的大小用遷移率來表示,遷移率愈大,截流子運動速度愈快。\
假如把一些電洞注入到一塊N型半導體中,N型就多出一部分少數載子――電洞,但由於N型半導體中有大量的電子存在,當電洞和電子碰在一起時,會發生作用,正負電中和,這種現象稱爲複合。
單個N型半導體或P型半導體是沒有什麽用途的。但使一塊完整的半導體的一部分是N型,另一部分爲P型,並在兩端加上電壓,我們會發現有很奇怪的現象。如果將P型半導體接電源的正極,N型半導體接電源的負極,然後緩慢地加電壓。當電壓很小時,一般小於0.7V時基本沒有電流流過,但大於0.7V以後,隨電壓的增加電流增加很快,當電壓增加到一定值後電流幾乎就不變化了。這樣的連接方法爲正向連接,所加的電壓稱爲正向電壓。將N型半導體接電源的正極,P型半導體接電源的負極,當電壓逐漸增大時,電流開始會有少量的增加,但達到一定值後電流就保持不變,並且電流值很小,這個電流叫反向飽和電流、反向漏電流。當電壓繼續加到一定程度時,電流會迅速增加,這時的電壓稱爲反向擊穿電壓。這是由於載子(電子和電洞)的擴散作用,在P型和N型半導體的交界面附近,由於電子和電洞的擴散形成了一個薄層(阻擋層),這個薄層稱作PN接面。在沒有外加電壓時,PN接面本身建立起一個電場,電場的方向是由N區指向P區,從而阻止了電子和電洞的繼續擴散。當外加正電壓時,削弱了原來存在於PN接面中的電場,在外加電場的作用下,N 區的電子不斷地走向P區,P區的電洞不斷地走向N區,使電流流通。當外加反向電壓時,加強了電場阻止電子和電洞流通的作用,因此電流很難通過。這就是PN接面的單向導電性。
|